方方通物流

首页 » 常识 » 问答 » 先进风采集团公司年度先进集体
TUhjnbcbe - 2021/6/10 21:03:00
北京医治皮肤病医院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bdfby/yqyy/

铁路运输车间负责公司铁路专用线的运营管理,为物流运输分公司下属单位。现有车、机、工、电职工70余人;配属DF10D内燃机车1台,主要负责公司自产铁精粉的外运和莱芜多家钢铁企业煤炭、外购矿粉等大宗原材料的铁路承运业务。公司铁路专用线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,年开通使用。有线路16.2公里,与济南铁路局辛泰线蔺家楼站接轨。近年来,随着国家“公转铁”形势的不断变化,运量大幅增长。公司抓住机遇,加快改革;铁路运输车间主动适应体制、机制改革的新形势,转变铁路发展方式,实施多元化经营;年,累计完成运量万吨。荣获“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年度先进集体”。

铁路运输车间的“后浪传奇”

一次想不到的泪水和大年初一

紧张!实在是太紧张了!

铁路运输车间主任张建忠猛地拉开办公室的门,一口气跑到了铁路上。他的泪水,一瞬间淌满了脸。

对于这位生在长在大西北的汉子来说,泪水是最没用的东西。可是,此时此刻,泪水却止不住地流下来。他抬手抹了一把,把目光伸向铁路的远方:那里,与天相接,与地相接;那里,似乎有让人心里温暖和柔软的期待,是啊,由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,全国铁路货物运输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,鲁中矿这段十六公里的运输专线,按照上级要求一时一刻也不能停。可是,没有想到,疫情竟然在车间引发了这样的事儿——连日来,压力几乎要把他压垮了!就在今天,才得到消息:原来是一场虚惊!

不,怎么能说是虚惊一场呢?

张建忠感觉透不过气来,心在“咚咚”地跳,他努力深呼吸,慢慢地让自己平静下来,他不知道应该庆祝还是更应该庆幸!人生无常,真是经历了一段难受难过又难以想象的困境……

都说日子一天一天地像流水一样地过去了,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。但是在老支书的心里,一个背影却让他永远记住了这一天——年大年初一。

本该热热闹闹、欢天喜地的新春佳节,却是一反常态。这个春节比往年有着罕见的寂静。商场超市关了门,大街小巷空无一人,村里更是安安静静,甚至出村的路口也被一道临时堆起来的土堆堵上了。整个村里严阵以待,严防死守,村干部轮流值班,严禁村民出入。大家心里都明白,新冠疫情的爆发,整个中华大地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中,从上到下一道“死命令”:“不准拜年、不准走亲访友!不出门、不添乱,就是给国家做贡献!”

今天是大年初一。

一大早,村支书就来换岗了。寒风呼呼地吹,掀动着他的衣襟,棉帽子下一张脸被口罩盖得严严实实,只露出两只眼警觉地望向四周。这会儿,他站在村口,胳膊上戴着值勤的红袖章,手里拿着小红旗,两眼眯缝起来,老远看见一辆车开了过来,“这是谁?这么大胆!”他赶紧挥舞手中的小旗子,嘴里不停地喊:“停车!停车!不让出村,咋就不听呢”?

老支书一边心里犯嘀咕,一边勒令车停住。“没有我放行,任是谁,也过不去这一关。”老支书打定了主意,像一座铁塔似的结结实实拦住了疾驰而来的车。

没想到,车停下来一看,竟然是大侄子石*。

“你干啥去?大喇叭喊了多少遍了,今年不能走亲戚。赶紧回家,别在这儿添乱了!”。

“叔,是我。行个方便吧。”石*笑嘻嘻地开口说。

“啥叔,俺爹来了也不行”。没想到这个时候玩笑还真开不得。石*急忙正色说:“叔,不是添乱。我得上班”。

“你小子,蒙谁呢!新闻里都说了,留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。现今武汉封城了,全国停摆了,鲁中矿都不挖矿了。”老支书睁大了眼睛,盯着石*,一字一句,毫不含糊:“再说了,大年初一,你上得什么班?”

“叔,您说得太对了!我在矿上的铁路运输车间上班,就是因为全国都停摆了,高速公路都封闭了,全国公路物流都停运了,本该公路运的货也转到了铁路运输上,我们车间才必须要上班!而且比往年还更忙!”石*一番争辩,也是着急赶到班上。他心里非常清楚,现在他的岗位是多么重要。承载的压力也是头一回这么大。

“大侄子,让别人替你个班吧”。老支书还是坚持原则,毫不退让。一听这话,石*急了:“叔,我们车间68个人,一个萝卜一个坑。现在哪个小区、哪个村不封?我找谁替啊!叔,咱别耽误大事儿。您老行个方便。我不能迟到啊!”

“不行!”老支书不由分说。

就这样,爷俩个在寒风中竟然“杠上了”。石*一看这情况更急了,心想:“主任说今早八点要到一列矿粉,必须有人上班。开不得玩笑啊。”他不顾老支书脸难看,话难听,硬是执意出村,说出话来斩钉截铁:“叔,今天说啥我也得上班去”。

“好!”老支书也不怯。执行*策就得这样,否则就是给国家添乱。这种事咱决不能干。他看着石*,说:“你小子要上班就卷铺盖走。别回村了。”

“行!”石*说:“打铺盖卷就打铺盖卷。”石*脚下用力,车子倒退几米一转身回了家,他话不多说,叮嘱几句,打好铺盖卷,换上电动车,越过村口的小土堆,上班去了。

石*的背影在老支书的目送中,渐渐远去了,最后变成一个黑点消失在苍茫的天地间。寒风又起,在树梢上打着旋儿,干枯的树枝在空中摇动不停。老支书心里跟明镜儿似的“偌大个国家事儿多着呢,咋能说停都停了呢。总得有人干事啊。”他禁不住嘴里嘟囔起来:“国家叫干就得干。不愧是国企的工人”老支书转过身,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远方那已经消失的背影,这个大年初一,在他心里沉甸甸地烙下了印记。

一切仿佛都不会过去……

石*,鲁中矿铁路运输车间的一名普通职工,家住在口镇南街村。此刻,他骑着电动车,带着铺盖卷,揣着一个心思:按时上班。车轮滚滚,搅醒了安静的街道。这个大年初一在他的心里同样沉重。

一到铁路货场,嘿!只见鲁H的、鲁A的、鲁Q的,济铁运贸的、泰钢的、泰安驻站的……拉矿粉的车早就排起了长龙。货场已设好“防疫监测站”,“*员突击队”的鲜红旗帜在风里猎猎飘动。工作人员正用测温枪给进货场的人量体温。虽说是大年初一,看起来却比平时还忙碌。的确,今天多到了一列,这边的矿粉拉开架势,蜿蜒着堆起来。那边的矿粉也不甘示弱堆成了一座小山。以前这个时候,周围村里总是不时地传来“噼里啪啦”的鞭炮声,年味十足。今年却静悄悄的。整个货场就是卡车、铲车“隆隆”的轰鸣,似乎比以往更响亮。石*看到大家各就各位,卸矿、装矿、有条不紊,急忙换好工装投入到工作中。经历了村口那一幕,他知道疫情有多严重!他也清楚的记得,这个大年初一,他准时上班。

一切按部就班,一切又非比寻常。

疫情蔓延给大伙心理上带来了不小的冲击,忍不住犯嘀咕:张涛年二十九、三十跑了两天,跑遍大半个莱芜才“搜刮”到那么点口罩、酒精、84消*液。实在没办法,老孔把媳妇做艾灸剩下的几瓶酒精存货(酒精浓度较低)也拿来了。如果就这点防护品,才能用几天?每天出入货场的少说也有三四家单位,都是南来北往的,万一出点事儿……大家不敢往下想。几位老职工却不怕,他们都是退伍*人,自有非同常人的胆识,就给大家打气:“二三十岁的小姑娘都去武汉打仗了,一群大老爷们怕什么?干活!”

干活!这个曾经普通的不能再普通,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词,此刻却力有千钧。石*心里说:“这一场不见硝烟的防疫战斗默默打响了。战斗有多么残酷?可以说危在旦夕!”他紧锁眉头放眼四望,每个人看似照常工作,但每个人似乎都在悬崖峭壁上走着钢丝。他想了想,推开了主任张建忠的办公室。张主任年轻,说话带着大西北口音:“相信车间!我们已经和公司联系了,一定会妥善解决问题。坚持住。”石*一咬牙,转身出去,继续干活儿。

可是,这一天还是来了!

貌似波澜不惊的车间生产被打破了!

大年初五,王师傅急跄跄的跑到车间主任张建忠的办公室,“快让大伙停产吧,邹师医院的救护车拉走了。年前她是从武汉回来的。”一句话,犹如晴天霹雳响在每个人的头顶,张建忠也愣住了。一时间,车间内外沸沸扬扬,全炸开了锅。咋办?停产?全国高速公路封了,一列一列的矿粉从大铁路发过来,怎么停?就在大家纠结难定的时候,分公司审时度势,经过仔细研究,给车间定了主心骨:“生产不能停,防疫要到位。”张建忠立刻和*支部书记商量,两人达成共识:“遇到事,先处理情绪,后处理事情;情绪处理不好,事情会更糟。于是,一面安抚职工情绪,严格落实防疫措施;一面组织生产,不能停也不能受影响。于是,大家一阵紧锣密鼓地行动!按照张家洼街道办的要求,邹师傅夫妻俩在家隔离。车间安排孔立冬和刘玉亮两名同志管控,确保他们不能外出,同时负责日常生活用品采买等。他俩戴上红袖章,穿上红马甲,当起了“抗疫志愿者”,在邹师傅家楼下,天一亮就来,天黑才走。就这样披星戴月,在呼啸的寒风中一站就站了14天。

石*回想起那段日子,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。铁路货场里的气氛就象冬日里的天气一般冷到极点。尽管有人吵吵着要停产,但一列一列的矿粉一到,还得干啊!货场仿佛凝固了,个个像机器一样只管干活。尽管车间和支部一起想办法,给大家发了防疫小知识、“暖心”小纸条,但当时武汉都没搞清楚病*是啥模样,莱芜也没有测试剂,只能拍片化验才能确诊,所以人人自危!说实话,当时整天提心吊胆怕给传染了。石*话不多,活儿却干得越来越多。“车间一定会安排好!必须坚持住”。坐下来喘口气的时候,他总是默默给自己打气。他知道,大伙儿和他一样煎熬。

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,终于等到了这一天——医院传来消息,邹师傅的女儿只是普通感冒!谢天谢地,虚惊一场。可这事儿对铁路运输车间68个人来说,真没那么简单,体会了一把“每天在悬崖上走钢丝”的滋味,不好受,更不容易。当张建忠主任听到这个消息时,从不流泪的汉子,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……

冬天终会过去,春天总会来到!尽管年的春天来得晚一些。

铁路运输车间68位职工,以往每个月到发货物十七、八万吨,春节疫情最重的一个月,干了27.4万吨。创造了历史,刷新了记录!

那一刻,石*眼里闪烁着泪花。他仿佛看见老支书站在村口阻拦他的时候,那是大年初一!就从这样的大年初一开始,六十多位职工人人都在这段时光里留下了清晰的背影——最美逆行者和非比寻常的大年初一……

一根枕木和一个夏天的记忆

“一二。起!”

“一二。起!”

震耳欲聋的号子声此起彼伏……

正是三伏天,大荒坡上炽热的阳光烤的铁轨锃亮,铁路运输车间的师傅们正在换水泥枕。先将水泥枕两端套好绳子,一边各两位师傅,一人拽着绳子的一端,随着阵阵号子声的节律使劲,把水泥枕抬起来,再换好。不就是换块石头吗?至于这么兴师动众?可不能小瞧这个活儿,这可是将近四百斤的大家伙,要把“他”从重重的钢轨下面请出来,没两把子力气还真干不了。

抬头看,太阳就悬挂在头顶,阳光恣意烧烤着,四周不断腾起一阵阵热辣辣的火。低头看,脚下一步一步满载着汗水。但是,肩挑重担却决不停步。

说实话,这活儿以前车间一直是外包给附近村里的农民工。自从公司要求降本增效以来,车间就把农民工辞退了。“精打细算,把成本降到最低”,这是车间在改革中给自己定下的规矩。难,也要改;难,也要干。用职工们自己的话说:“活,自己干。钱,自己赚”。话好说,活儿却不好干。车间68位职工人人身上有担子,个个岗位不能少,实在调整不出人来专门干这活儿。车间领导商定“急活儿、重活儿、险活儿,必须*员、干部走在前面”。于是*员、干部、骨干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,这些活儿再顶上去!心往一处想,劲才能往一处使。从此,车间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,更形成了一种优良作风、一种团队精神。

今天,车间安排大家换水泥枕。

再次抬头看天,太阳依然眩目,热浪滚滚,三十七、八度的高温“桑拿”,让人透不过气来。身上的工作服被汗水浸透,又被太阳晒干;再浸透,再晒干,来来回回好几遍;硬是粘贴在身上,那个难受劲儿是“有苦说不出”。更别说费上个牛劲、憋个满脸通红、使上浑身的力气,才能挪动一小步的距离。谁也不想干,谁也不愿干,不是钱的事儿。但是,国企的职工肩上还担着“责任”两个字。用句老话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,拿国家的钱,就要担国家的责,这是每个职工的“岗位职责”,也是“职工”两个字包涵的意义。说到这个理儿,大家二话不说,低头干活儿。

上世纪七十年代修的铁路线,大部分的水泥枕这两年都要更换了。沿着16公里的铁路线车间领导、职工轮流巡检,对眼前的现实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。是!尽管困难重重,但必须迎难而上。

于是,*员、干部、骨干、安全员、技师等管理人员人人轮流上,今天不来明天来,没有谁在这个时候“怂”。时间一长,大伙也摸出了门道,渐渐地也轻车熟路了。铲除石子,顶起钢轨,拽出死沉的水泥枕。其实,整个程序就像绿化工砍掉大树再栽上新的一样,挖出旧枕再放上新枕。车间和分公司也想给大伙“减负”,咨询过“大铁路”单位,想着上点现代化的专业设备,让活儿干起来不再那么难。可是,不问不知道,一问吓一跳。单单是近千万的价格,也很难让公司承受。大家知道公司的难处,改革转型的过程需要步步为营,成长壮大的风险需要人人承担。没什么怨言!继续手拉肩扛,众志成城,把一根根水泥枕换好,达到运输线上的高标准要求。

一寸铁轨一寸金。用老百姓的话来说,修一条铁路是一张张百元大钞接起来的。其实,铁路养护工作更是“一寸铁轨一滴汗,滴滴汗水铸铁路”,只修不养,只修不护,都无法发挥铁路运输的作用。本来,铁路运输车间大部分的工种都是室外作业,不论严寒酷暑、还是风雨交加、电闪雷鸣,能见度大于米就能安全作业,所以淋雨冒雪是常有的事。

最艰苦的岗位就是养护工!李长文和夏元*是铁路养护战线上的老师傅,从83年参加工作到现在,一直都守护着这十六公里的铁路线,四十年如一日。一年天,只要上班,每天沿路巡检钢轨、路基、枕木等情况,清除杂草小石子等障碍,查看轨距,拧紧螺丝……细节决定成败!一点一滴渗透着心血的付出和责任的坚守;一石一木凸显着真诚的劳动和使命的担当。今年公司下发职工内退*策,他们俩都符合条件,可他们都没写内退申请,一是车间人员紧缺,这个岗位人员断档;二是车间极力挽留。有人说他俩“笨”,算不过账来,“退了再找个活儿干,少说也得四五千。”可他俩听了笑一笑,说:“干了四十年了,干别的干不来,这活儿顺手啊!”不记得谁说过:我们这个时代不缺少“聪明人”,缺的恰恰是“笨人”。

两位老师傅堪称这个时代的“笨人”!

说句心里话,这段铁路是企业的专用线,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,大铁路工种在这里一个也不少,但大铁路的现代化专业设备在这里却用不起。尽管看起来有点“笨”,但铁路运输车间就是用铁锨、道镐、道钉锤,不惜力气干着最苦、最累的活儿,守着自己最朴素、最实在的岗位。

听,号子声又喊响了!

一二。起!一二。起!”

看,整齐的步子在挪动!一步一步又一步,向着铁轨的方向。抬头看,阳光炽烈,这个夏天充满了火爆的热力,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——关于一根枕木……

一串编号和一根紧绷的弦

“小吕,编号铁鞋,你拿了!登记簿上怎么不登记时间呢?”安全员乔晓鹏严肃地问。

“忘了。下不为例吧。”小吕看着乔师傅,心存侥幸。

“啥也别解释。这个月工资扣。”乔师傅一本正经。

“哎呀,我——唉!”小吕一声叹息。

“我就要看看,咱能不能脑子里有紧绷的这一根弦”!乔师傅斩钉截铁,不容分辨。

铁鞋,专业术语叫止轮器,放在火车轮子底下防止溜车。公司这条专用线是和国家大铁路网接轨的,我们的车皮拉到蔺家楼车站,换上火车头就能跑到云南、内蒙古。在安全方面完全依照大铁路的要求,实行“半*事化”管理,一点也不能马虎。因为咱们如果出一丁点儿的问题,跑到大铁路就像核裂变反应,还不知道炸出多大的窟窿。小吕是刚来的新职工,还不知道其中的利害。

乔师傅说:“小吕,我说个事儿,你听听——”

于是,乔师傅就讲了“一个铁鞋的故事”。某单位,也象咱公司一样是专用线,因为管理不善,一只铁鞋找不到了,单位直接就报案!很快,公安局到了,方圆几公里全部拉起警戒线。职工、铁路沿线村庄的村民全部一一排查,直到在一个废品收购站找到了那只铁鞋,才解除封锁。原来是附近村民偷了去,当废铁卖了。

“如此兴师动众,大动干戈就为一块‘铁疙瘩’,这到底是为了啥?”乔师傅语重心长,掷地有声:“因为怕敌对势力搞破坏!你想想,如果偷了铁鞋往京沪线上一放,天啊!那后果不堪设想。所以咱们车间20只铁鞋,都有自己的一串编号。包括存放的柜子,都有台账、有编号、有档案,取走放回都有严格的登记。每天,隔四、五个小时,都有专人检查复核。时刻绷紧这根弦!小吕啊,你说说,我扣你块钱应不应当!”

乔师傅的话,真是一点也不夸张。

在铁路运输车间,安全管理出现的一个高频词就是“检查复核”。可以说,铁路运输工作流程基本上都是“手拉手”有效衔接,这需要各个岗位之间默契配合。为进一步体现安全重要,车间结合岗位特点采取“岗位互控”模式,互相检查复核。另一个高频词就是“半*事化管理”,令行禁止,传达接受计划必须服从,火车来了,对讲机里下了命令,乔师傅认真地说:“就是上厕所也得憋着,干完活儿再去”。

在铁路运输车间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
年4月3日18:28分,铁路运输车间工作人员驾驶机车,在矿山站牵引46列空车前往选矿厂装车,在推进过磅时,调车员李庆法提前安排连接员翟连*查看前方线路,发现精1线、精2线富矿仓西侧位置线路下方有小量面积施工,这小量土石方,如果谨慎一点儿机车也能过去。就在机车要开动的一刹那,“停”!机车停住了。“宁可十步晚,不涉一步险”,安全这根弦必须时时绷紧,不能存任何侥幸心理,更何况这是46节车皮的大家伙。于是,紧急启动“应急预案”,随即向值班员孔立冬报告。分公司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,紧急抢修,确保无误后,才安排装车作业。一切顺利完成!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一起事故发生。

事后,大伙儿想想,还真“神”!就问李师傅当时他是“咋想的”?他说:“一念之间!还真没怎么想,就那么做了。”是啊,一起事故的发生与否,也许就在当事人的一念之间。一念之间的选择,让一起机车事故遁于无形,这不是“神”,而是长期在遵守规则中建立起来的约束机制,也是一种习惯养成。在铁路运输车间,安全规则、安全规范、岗位操作规程已深入每位职工的心里,潜移默化在每一个生产流程中。

“乔师傅,我懂了。扣块钱要是也能象李师傅那样‘神’,我心甘情愿。嘻嘻……”小吕摸着后脑勺,笑了!

“这还差不多。在咱们铁路运输车间,别的不说,时刻绷紧安全这一根弦,就是创造了最大的财富,收获了最多的幸福。哈哈……”

乔师傅说着,打开了登记簿。现在,他这位严厉的检查复核员上岗了!

一个千分率和一个大问题

这一天,铁路运输车间难得的热闹——

“一、二、三……五十六、五十七、五十八”,大家一节一节地数着、指着、笑着,夹道欢迎“大宝贝”回家。

“成功了!千分之四的概率,千分之一千的成功!”是啊,五十八节车皮一次性拽回来,真是不容易。大家纷纷鼓起热烈的掌声。

“老刘,咱俩打的*我输了,晚上请你喝酒。”

一“语”击起千层浪!

“哗哗哗”掌声再次响起来,大家禁不住又一阵欢呼雀跃……这“大宝贝”,其实就是铁路运输车间的火车头。大家这么称呼,可不是“白叫”的,人家的的确确担得起、配得上这名号。为啥?因为“他”是公司最贵的单机设备,身价上千万。所以,不仅是大伙儿嘴里的“大宝贝”,平日里“三个月一小保养,一年一大保养”,都稀罕着呢!而这个“千分率”,还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铁路建设的时候说起。

当时,因为考虑到铁路运输的任务主要是矿粉外运,从东到西有一个小坡度,大约是千分之四,东高西低。时间一长,这个小小的“千分率”就演绎成了大伙儿的口头禅,意思是“不可能”!

但是这个“小概率”,曾经却发挥了大功用。当然,现在的意义却不同了。因为现在到货要多于发货。尤其因环保等因素,国家推行“公转铁”(公路运输转铁路运输),铁路运输量加大,原来一节车皮最多拉60吨,现在提高到70吨;并且一列车也由原来的40多节加长到57或58节,甚至到60节,到货量是越来越大。先拉到蔺家楼,再由我们开机车拽回来。“大宝贝”机车型号是东风10D,12缸(大铁路一般是16缸),马力小;再加上还有这个“东高西低的千分率”造成的坡度,终于不堪重负,“趴窝”了。

这下车间可愁坏了!“他”一罢工,大伙都得跟着停工,全公司能生产的仅此一台。于是,分公司和车间赶紧召集人员抢修,夜以继日,一番检查。最后,维修技师刘玉亮指出毛病所在,说这是“高温卸载”,原因就在于“小马拉大车”。从技术的角度解释,就是高温水冷却系统温度超过了98度,由于水温过高,造成机车太热,致使自动保护停车。

“有解决的办法吗?”车间主任张建忠着急地问。

“我试试吧!”刘玉亮轻声答道。因为他知道,目前许多自营机车都遇到过这个问题,但是解决起来却不理想,是一个典型的“老大难”。

刘玉亮眉头一皱,跳上机车,仔细检查,丝毫不敢怠慢。他带领维修工先把散热片清理干净,再把公斤的冷却水重新换上,忙活了大半天,终于“大宝贝”启动了。刘玉亮不禁长舒一口气。

第二天,“叮铃铃”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响起,刘玉亮拿起电话,“老刘,你赶紧来,我们刚出蔺家楼,机车又坏了”。刘玉亮心头一紧,二话不说,带领一行人赶紧过去,一看,冷却水又开锅了!又一阵忙活,换上新的冷却水,又是公斤。刘玉亮禁不住想:“机车坏的太频繁,换水是治标不治本啊!怎么办?”

“人心齐,泰山移”。张建忠主任组织车间召开技术研究会,集思广益,大伙儿七嘴八舌,纷纷建言献策。刘玉亮建议把58列车皮二次分解做防溜,分两次拉回。虽然人力物力多出一倍,权宜之计也只能如此,但决非长久之计。接下来,分公司和车间都抓紧时间组织人员,对“高温卸载”进行技术攻关,一是网上没有相关资料可用;二是联系厂家,也说没有好办法,几天下来,毫无进展。又请莱钢的技师前来修理,也没有好的应对之策,一时间,竟然陷入困境,毫无头绪。

刘玉亮也是一愁莫展!

这天,机车又坏了。没办法,只能“换水”。现在工作量却增加了一倍。看到兄弟们原来一次干完的活儿,现在要干两次,刘师傅心里很不是滋味:“无论如何得想办法把大宝贝修好”!他拿来机车设计图纸,一遍遍研究,来来回回在脑子里思量,就连吃饭、睡觉也琢磨。

人心里装着事儿就容易焦躁。初夏的天,坐在饭桌前就感觉热得冒火。“老刘,刚进六月,你就扇电扇啊?”

“咋啦?非要等三伏天才能扇?”老刘闷着头,没好气儿地回了一句。“那你就扇!”

突然,媳妇的一句气话,却让他茅塞顿开:“六月扇电扇怎么了?非得等三伏天吗?同样的道理,机车的风扇非等热的开锅了才扇吗?”刘玉亮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,给媳妇吓了一跳!他激动得两眼放光:“机车一启动,就让风扇转起来,冷却水不就烧不起来了吗?好主意啊!”可是,他转念又一想:“怎么才能让风扇提早转起来呢?”想着想着他高兴地笑了,对媳妇说:“不吃了,我得回班上。嘿嘿!”

说着,放下刚端起来的饭碗,转身出了屋门,就听着车“轰隆”响起来。等媳妇追出去,车已经开出了家门。这一惊一乍的架势,真是让人气不得,恼不得,心里挂念的是饭没吃一口就上班了……

这一回,刘玉亮可是一头钻进了图纸堆里。他一遍遍演算,查找资料,终于想出来一个比较理想的办法:“在进油管和回油管之间加一个高压阀,这样利用压力,机车一启动就让风扇全功率运转,提前降温。”他记起来,那天,他给老机车打扫卫生的时候,看到一个合适的高压阀,“把那个拆下来就行!”原来,老机车是铁路运输车间第一代火车机车,是车间乃至公司一代人的记忆,大伙不舍得丢,总时不时上去打扫一下。“如果能行,老机车可真是帮了大忙!”刘玉亮心头一热。

想归想,做归做。

这个办法真能把“大宝贝”修好吗?大家都犯嘀咕!

这一个月来,因为要攻关“高温卸载”技术问题,刘玉亮每天都跟着机车来回跑。这一次,上车前他拍着机车司机张师傅的肩膀,自信满满:“老张,没问题,58节车皮,一次性拽回来!”

张师傅嘴上不说,却心有余悸:“中途趴窝了,还不如两趟省事。”他叹口气,说:“两次吧!别吹啦。这厂家、莱钢的师傅都解决不了的事儿,老刘,你就能行?”

“咋就不行!”刘玉亮眯着眼睛笑,完全一副胸有成竹、稳操胜券的样子。

“嘿嘿,说你胖还喘上了!我看呀,这概率就跟咱这火车道坡度差不多——千分之四!今天,咱俩就打个*,我输了请你喝酒!”

“哈哈!好,千分之四,一次性拽回来,你请我!”刘玉亮毫不含糊。

“一言为定!”

说时迟,那时快。话音才落,“大宝贝”就顺利地一次拉回来58个车皮!张师傅输的心服口服,输得高高兴兴。“这顿酒,我请定了”。掌声“哗哗”响起来,笑声、欢呼声沸腾了整个铁路运输线……就这一项“高温卸载”攻关,降本增效可不是一点半点!更重要的是,极大地鼓舞了车间士气。张建忠主任兴奋地说:“别人解决不了的事儿,咱们能解决!”支部书记闫锡名鼓励大家:“技术革新,提质创效,咱们不含糊!”

就这样,一个千分率和一个大问题同时写在了铁路运输车间的历史上,开启了最鲜活、最具时代气息的铁路运输车间新佳话。

正是:小车间,解决大问题;老机车,焕发新光彩。

自年3月公司铁路专用线开通复运以来,短短六年时间,铁路运输车间从年完成运量50万吨,到年运量达到多万吨,一年一个台阶,一年一步跨越,累计完成铁路运输量多万吨,实现营业收入多万元,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
尤其在落实公司三年发展规划、实现物流运输契约化经营目标的改革助力下,经过铁路人艰苦奋斗、团结进取的不懈努力,年上半年铁路运输车间创造营业收入万元,实现利润76万元,生产经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,干部职工表现出了昂扬向上、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,车间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。

近两年,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,铁路实施了货场改造,扩大了卸车能力,增加了环保设施投入,每年对专用线进行分段线路大修,不断改善线路状况,按时进行线路维修养护,线路稳定性、可靠性不断提高。当前,公司正在加大投入,积极恢复延长总库线,开通集装箱运输业务和钢材发货业务。公司这条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铁路专线,经历了50年沧桑风雨,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,如今,在新时代*策的引领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“长江后浪推前浪,一代更比一代强。”相信在国家“公转铁”的大好形势下,公司铁路专用线这条沉睡在鲁中大地的钢铁巨龙,必将乘着公司改革的东风,腾空而起,再创辉煌,抒写新时代里铁路运输车间“后浪”传奇……

(该内容已收录在由公司工会编撰的《鲁矿·故事》一书中。)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1
查看完整版本: 先进风采集团公司年度先进集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