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门舞集这把火 烧出夸谈文化的原形
近日,象征台湾形象品牌之一的“云门舞集”舞蹈表演的排练场发生大火,整个场域及放置于其间的历史珍藏、电脑档案、音乐资料、设计图稿、灯光器材、数出著名舞码的道具、服装及图书等,均付之一炬。创办人林怀民安慰团员们说:没有时间和空间悲伤,将继续排练,使今年所有演出照常进行。台湾《中国时报》今日刊登的社论说,若不是初春的一把大火,恐怕还真没多少人知晓,成*卅五年,享誉国际表演艺术界,象征台湾形象品牌之一的“云门舞集”,在过去十六年来,竟一直是栖身在搭建的铁皮屋中排练。台湾《联合报》也刊文说,众所周知,云门舞集为台湾提供了难以数计的舞台艺术精华。近十多年来,更以创新的舞码、精湛的舞艺、专业的成就,赢得 “亚洲第一现代舞团”的美誉,让台湾得以在国际艺术领域发光发热。但这场火灾却让大家亲眼看到云门辛酸而艰苦的一面:原来,那些驰名全球的舞蹈,竟是在如此寒伧的“铁皮厂房”排练出来的。《中国时报》社论表示,若不是这一把火,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惊觉,台湾的行*机关投注在文化建设上的资源,竟是这般的杯水车薪!林怀民代替台湾的所有表演团体道出了他们的辛酸:“‘文建会’以一亿元(新台币)扶植六十六个团体,很可笑,看不出当局有什么愿景、雄心及认识”,而他这个发言,还是必须在付出惨重的祝融灾变后,才开始被大家认真聆听,也才忽然被享有权柄的人所重视,这何只是可笑!简直可说是凄凉!社论指出,就在这两天,从中央到地方县市*府,从蓝营到绿营的*治人物纷纷抢着慰问,急着要提供各项补助,好像一夕之间都懂得重视起文化来了。然而这些事后的插花,挽救得了那些被火烧掉的文化资产吗?甚至从此以后,*治人物会更加关心文化议题了吗?这一点大概多数人都心知肚明,怕是再没过两天,等到新闻热潮一过,所有关注焦点又全都集中到绿卡、股票、线民、诚信等口水攻诘的纷扰中了,一切终究还是都回到“拚*治”的原点。面对灾变后损失惨重的云门,最终也还是得自己辛苦的善后。这不禁让人想起今年初,作家龙应台在报端所发表的一篇评论文字,文中痛斥文化建设如何在资源配置中被挤压、被边缘化。她透过生动的比喻,传达了她对*治当局忽视文化的抗议:“在二○○八年,我们交给当局的每一百块钱里面有二十块是拿去买武器、扩*备的,只有不到十二块用来发展经济,十一块半放在教育,五块多钱发展科学,一块三毛钱分给文化发展。真的,就是一块三。……二○○八,台湾的*备投资是教育投资的两倍,是科学投资的四倍,是文化投资的廿倍。这样的蓝图,是你我对台湾未来的想像吗?”社论质疑,这般沉重的呼吁,难道还不够让许多人回神,台湾当前最重要、最迫切的课题,真的只是在追究某位候选人廿年前所曾持有的绿卡,在当下还有没有效吗?如果争取大位者向民众所诉求的,说来说去都只有这些,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则是连起码的“口惠”都吝惜,试问我们对未来的台湾,还能有什么更绮丽的想像?要知道,相对于其他许多艺术表演团体,云门舞集所享有的资源已经算是丰厚了,云门舞集每年都有固定表演机会,也经常受邀到全球各大城市去巡回公演,此外也有私人企业在幕后赞助云门舞集的经营,而即便是享有这般的条件,仍是让云门在长达十六年的岁月中必须选择在铁皮屋中惨淡经营,云门都如此,其他能分配到支援与补助条件更微薄的表演团体,其处境之恶劣就可想而知了。社论说,讲再直接一点,台湾这几年确是多了不少美仑美奂的文化中心与表演厅,但却找不到几处像样可供表演团体使用的练习场,这不就是典型的只重门面的文化投资吗?试想一场完美的艺术表演,是多少幕后的构思、制作、编导与演练所集体打造出来的,这群献身表演艺术的工作者需要舞台,但同样也需要登上舞台前所有前置准备的支持,那种投资才是关键,也才是支持文化建设的真正着力点,最终的演出,只是成果的呈现而已。而台湾的执*者对文化投资最吝惜的,恐怕也正是这一部分。社论指出,这种关注上的落差,并非没人提醒,文化人与表演工作者长久以来一直都在大声疾呼,请释出更多的资源在文化建设上,毕竟能够真正展现台湾生命力的力量,正是在这上面。二○○○年**轮替前后,陈水扁还曾一度叫出“文化立国”的响亮口号,那时节不知有多少文化人曾公开站出来对他表达期待,如今八年过去了,文化建设甚至连做为口号都很少*治人物愿意提了,而云门的这一把火,以及林怀民最沉痛的控诉,竟成了这一切最无奈的注脚。《联合报》文章指出,扁当局高官不断将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”挂在嘴上,更不时作出将“本土价值”列为优先状。一兆六千亿的中央总预算中,文化预算仅占百分之一点三,分到扶植包括云门在内的众多艺文团体的总额更不足一亿元。文章认为,云门的火劫,一方面让云门人历年筚路蓝缕、艰辛自立的精神大白于世,使得世人体会到他们精致美妙、创意迭出的舞艺背后,是多少血泪与坚毅荟萃而成;另一方面,也使大家看清这个动辄夸谈本土文化、本土艺术的当局,其实只是在喷口水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