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收藏重历史还是重艺术?
随着 原作100 展览分别在广州时代美术馆和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的两站巡展,以及伴随这些大师名作的 天价 传说,摄影收藏的话题在初春的广东显得格外热闹。这一在国内刚刚起步的艺术门类前景如何?有哪些标准和应注意的问题?它的收藏价值到底是重历史还是重艺术?就此请教了各方专家,一论短长。 老照片市场表现较好 华辰拍卖影像部经理李欣指出,从2006年以来,市场上影像拍品的整体表现情况 还不错 。2011年的华辰秋拍,影像专场总成交额为727.6万元,加上春拍, 大概是1200万元到1500万元左右的一个盘子 。在整体下滑的市场中,呈现一种 直线上升 的态势。其中被视为民国影星中的代表人物周璇最完整影像记录的 周璇:影像中的人生(1957张) 专题以218.5 万元成交,将中国影像拍卖市场的成交纪录推向新高。从单价来看,代表性作品每场约有30%左右的升幅,有些孤品甚至达到了100%~300%。更重要的是,影像作品已经从其他艺术品种的从属地位,成功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品种,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关注。 从国际上看,近年影像艺术品市场的作品也连创新高,自2005年Richard Prince 的《牛仔》在纽约拍出124.8万美元之后,又有Edward Steichen 的《池塘月影》(292.8万美元),Andreas Gursky的《99美分II》(334.456万美元)、《莱茵河II》(430万美元)等一系列天价拍品的出现,影像拍卖已经形成 全球化的大市场中一个急速上升的态势 。 李欣表示,目前市场上表现比较好的还是老照片,或称古董照片,以及纪实类作品。这些照片背后往往有很多故事,可以印证、纠正今人所熟知的一些历史。同时他们的表现语言也比较直白,对藏家来说一目了然。而且它们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往往已经有了定论。周璇的影像专辑便可视为一个典型的例子。 对于这几年国内拍卖市场上引领风骚的基本都是文献摄影,也就是通常说的 老照片 和纪实类摄影。摄影家许培武认为这并不奇怪,因为它们具有不可复制性,而且需要拍摄者有很长、很深厚的人生历练,而且具有很强的偶然性, 多少张里面才能挑出一两张 。现在很多年轻摄影师偏爱艺术摄影, 一下子把灵性迸发出来 ,也没问题。还有一些艺术家实际是以摄影作为一种媒介进行再创作,比如缪晓春的《虚拟最后的审判》,很难说它们是传统的摄影,但无碍其市场表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