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方通物流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地球生物全系列从单细胞到人类鬼笔 [复制链接]

1#

「来源:|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ID:linj」

*笔目—*笔科(下)

3.长裙竹荪

长裙竹荪(学名:Phallusindusiatus),俗称竹荪,又名竹笙、竹参(ㄕㄣ)、面纱菌、网纱菌、竹姑娘等,是一种隐花菌类,菌裙和菌柄在中国为高级的素食材料。竹荪原来有自己的一个属竹荪属(Dictyophora),但现时皆当作长裙竹荪的异名,属于*笔科的*笔属。竹荪生长于热带地区的大都会,从亚洲南部(含南亚及东南亚)、非洲、南北美洲及澳大利亚均有生长,见于树林或园庭被土壤比较肥沃的腐烂木质之上。这种菌类于年为法国植物学家艾蒂安·皮埃尔·旺特纳最早描述。在中国,自然繁殖的竹荪主要产在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
早在7世纪时的中国及尼日利亚的古老传说,就已有食用竹荪的记载。竹荪的食用部分在于其圆锥状到吊钟状的菌体及菌柱。成熟的菌体,长约25cm(10英寸),宽约1.5~4cm(0.6~1.6英寸)。其菌盖被啡绿色的黏液覆盖,散发出一股臭味,用以吸引苍蝇及其他昆虫去吃掉它的孢子,以便于散播。由于这些黏液很难清洗,一般不会食用菌盖的部分。优质的食用竹荪,其色泽浅*、味香、肉厚、柔软、菌朵完整。

竹荪可以和瘦猪肉一起煮,成为肉汤,味道鲜美;亦可与猪肉片或鸡柳一起炒。由于已成功培植,现时一些大型的亚洲食品超市均可买得到。而其丰富的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与膳食纤维,高抗氧化及高菌能力,使之成为健康饮食的推介食品。

竹荪于年为法国自然学家艾蒂安·皮埃尔·旺特纳首先发现与描述,到年其发现得到克里斯蒂安·亨德里克·珀森的认可;另外亦有其他佚名的独立发现者在年出版的书里被提及。

其后的年,这类真菌被NicaiseAugusteDesvaux(英语:NicaiseAugusteDesvaux)独立放置在其属内,是为竹荪属,学名Dictyophora。这个学名源自希腊语,就是“带有网”的意思。长久以来长裙竹荪均以Dictyophoraindusiata作为其拉丁学名。年,克里斯琴·戈特弗里德·丹尼尔·尼斯·冯埃森贝克曾把竹荪另外再归入Hymenophallus。这两个分类最终亦回归到*笔属,成为其同义词。

(1)植物起源

长裙竹荪,又称雪裙仙子、山珍之花、真菌皇后、植物鸡等,名列“四珍”即竹荪、猴头、香菇、银耳之首。长裙竹荪原系野生植物,因为生长条件相当苛刻,成长不易,得之更难。历来被认为是珍奇稀罕之物,作为南方贡品,只有皇帝才有幸品尝。据传,清光绪年间,慈禧太后为求长生不老之药,派出亲信遍访天下,好不容易觅得“僧竺蕈”若干。所谓“僧竺蕈”,即长裙竹荪。慈禧太后动用官兵三千人,费时九个月才得长裙竹荪1.5公斤,平均每人才找到0.55克,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.

长裙竹荪并非只是“物以稀为贵”。长裙竹荪,其味鲜美异常,因此,在国际市场上声誉极高,曾有“竹荪*金价”之说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、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来中国访问时,都曾品尝了“竹荪芙蓉汤”并给以高度评价。

年4月,在云和县沙溪乡杉后湾的山沟竹林里发现一棵野生长裙竹荪,全身由三部份组成:菌蛋、菌柄和顶装盖、盖部四周重挂网络状裙带,由紫、白、黑三色组成,宛如身穿白裙、头戴紫帽、脚着黛靴的下凡仙女。这位长裙仙子高40.5厘米,裙长25厘米,裙幅边长62厘米,重克,真是一位见所未见,闻所未闻的“竹荪皇后”!云和县药用真菌实验站从年初春开始,着手试验长裙竹荪的人工栽培技术。他们经过多少不眠之夜,终于逐步掌握了长裙竹荪的自然习性和生长规律。他们利用原菌制成母种,生产茵种,通过三年的努力,终于看到一朵朵长裙竹荪这一“雪裙仙子”破土而出。珍稀的长裙竹荪终于按人的意志在浙南的土地上繁衍了。

(2)形态特征

子实体中等至较大,幼时卵球形,后伸长,高12-20cm,菌托白色或淡紫色,直径3-5.5cm,菌盖钟形,高宽3-5cm,有显著网络,具微臭而暗绿色的孢子液,顶端平,有穿孔,菌幕白色,从菌盖下垂达10cm以上,网眼多角形,宽5-10mm。柄白色,中空,壁海绵状,基部粗2-3cm,向上渐细。

竹荪适于生长在有大量竹子残体和腐殖质的竹林地里。野生竹荪自然生长季为初夏到中秋,多生于老竹和腐竹的根部以及腐竹叶上,多数单生,也有少量为群生。完整的竹荪子实体由菌盖、菌裙、菌柄、菌托4部分组成,一般高10~20cm,最高的可达30cm以上。菌盖形如吊钟,高3cm左右,下端宽5cm左右,具有明显的网状结构,上面一般生有青褐色的孢体,孢体味道微臭,用手触摸,有粘滑感。菌盖顶端较平,并有穿孔。菌裙大多为*白色,菌裙的长度是分类学上区别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的重要标志,长裙竹荪的裙长一般为8.0~12cm,短裙竹荪的裙长一般为3~6cm。菌裙为疏松的格孔状网条,格孔呈椭圆形或多边形,格孔长径0.5~1cm,短径0.1~0.5cm,网条偏圆形,直径0.1~0.5cm。菌柄乳白色,中空,纺缍或圆筒状,中部粗约3cm,壁海绵状。菌托呈碗形,包在菌柄的基部,上面带有灰白色或粉红色的斑块,高4.0~5.0cm,直径3.0~5.0cm,由内膜、外膜以及膜间胶状物质组成。

(3)生长环境

竹荪生长发育成熟后,墨绿色的孢子自溶流入酸性土壤中,萌发成白色、纤细的菌丝,在腐竹、竹根及竹叶的腐殖质生长,经过一段时期的生长,绒毛状菌丝分化形成线状菌索,并向基质表面蔓延,后在菌索末端分化成白色的瘤状突起,即为原基或称菌蕾。菌蕾发育膨大露出地面,由粉白色渐转为粉红、紫红或红褐色。形状也由圆形至椭圆形,再至顶端如桃尖状突出。接着菌盖和菌柄突破包膜迅速生长,整个包膜留在菌柄基部形成菌托。随之白色的菌裙放下,孢子成熟自溶下滴,不久整个子实体便开始萎缩。竹荪从孢子至长成子实体,在自然界大约需要1年的时间。而其菌丝体是多年生的,能在地下越冬。

营养:竹荪在自然界多见于竹林内。但是竹林并不是竹荪的唯一生境,现已发现在多种阔叶树上能生长。竹荪也是一种腐生菌,其营养来自竹类或其它树木的根、叶腐烂后形成的腐殖质和其它有机物质。

温度:菌丝在4-28℃均能生长,15-22℃为最适温度,26℃以上生长缓慢,菌丝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。子实体在10-15℃分化,15-28℃生长,气温达22-25℃时子实体大量成熟。28℃时菌蕾发育缓慢,35℃时停止发育。

湿度:竹荪是喜湿性菌类,通常只有当空气相对湿度达95%以上时,菌裙才能达到最大的张开度。

酸碱度:在自然界里,竹子生长处的土壤pH多在6.5以下,在竹荪生长发育过程中,都需要微酸性的环境。

光线:菌丝生长不仅不需要光线,而且光对其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自然界里,竹荪处于竹林、草丛的荫蔽之下,若将它暴晒在阳光之下,很快就会萎缩。

(4)分布范围

夏秋季生于竹林或其它林内或园林中地上群生或单生。福建三明(将乐县)、四川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贵州、云南等几个林木资源丰富且属于赤道--北纬30度之间的南方山区地带。

如今多为人工种植,由于竹荪生长所需具备的气候、关照、温度、土壤条件苛刻,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林木资源,因此只能在南方诸如福建三明、永安、南平、四川山区、广西山区、贵州山区的林木资源丰富的地方人工种植。十多年来以上地区虽然林木资源丰富,但趋于利益驱动林木资源被大量砍伐,造成有限的自然生态林遭受巨大的破坏。

(5)食用

竹笙是生长在竹林中腐朽的竹子及土壤上的一种蕈类,而非竹子的一部分,一般多为干货成捆出售,本身无特殊味道,但会吸收汤汁,所以料理多用烩或熬煮的方式。选购时应选择形状完整、色泽金*、气味清香者为佳。

竹笙不仅珍稀味美,营养也十分丰富,是一种难得的保健食品。据分析,干竹荪中含粗蛋白19.4%、纯蛋白13.4%、脂肪2.6%,碳水化合物60.4%,粗纤维8.4%,灰分9.3%。在碳水化合物中,水解还原糖38.9%,戊聚糖1.2%,甲基戊聚糖0.8%,菌糖4.2%,糖元醇6.2%。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、磷、钾、镁、铁等矿物质,富含19种氨基酸(其中赖氨酸含量为2%~3%、谷氨酸为1.76%~2.3%),其中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2%,而一般植物性和动物性食品中,必须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:大豆为33.5%,鸡肉为39%,所以竹荪堪与鸡肉媲美。

在古代享有“竹鸡”,以及在国外享有“植物鸡”之称誉。它与象鼻、驼峰、猴头、燕窝、鹿垫、熊掌、猩唇并列为“八大山珍”。

(6)药用价值

竹荪的药用价值也很高,有类似人参的功效,故名“竹参”,自古入药,最早见于唐初盂诜的《食疗本萆》。其后的历代医书、药典、本草等古籍中,多有记述。

《中国药典》记载:

竹荪多糖,有防癌治癌之效。并且有防止肿瘤疾病之效果

竹荪属生理碱性食品,能调节人体血酸及脂肪酸,对血管硬化、高血压、高血脂等中老年人常见病有显著疗效。

竹荪富含胶质纤维,能刮油,而减少腹壁脂肪的积累,起到减肥作用。同时,有通肠防便秘之功,对细菌性肠道炎、老年人结肠病有特殊功效。

竹荪具有补肾壮阳、益胃清肠、抗老防衰、消炎止痛、等多种功能。

竹荪乃食、药兼用的理想天然保健食品,风味之鲜美,冠于诸菌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